齿轮的发展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,从齿轮出现到现在,大方面上来说齿轮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,经过台湾成大精工的资深设计者指出,齿轮的发展分别经过了挂引齿轮、等节距齿轮、摆线齿轮以及渐开线齿轮,后才发展成为我们如今见到的各种齿轮。 第一阶段是原始齿轮装置中所见的所谓挂引齿轮阶段,发生在公元前400年左右,在这一阶段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,出土的成型齿轮有我国山西的青铜齿轮,是用在指南车上使用的。 第二阶段是使用等节距齿轮阶段。十六世纪末,虽然没有理论上正确的齿形,但是己能凭经验制造出颇能正确传递旋转运动的齿轮。 第三阶段是开始进行齿形理论研究、使用摆线齿轮的阶段。丹麦天文学家饿勒夫·罗默(Olaf Roemer)在1674年首先提倡:为使齿 ![]() 第四阶段是渐开线齿形阶段。渐开线齿形在其创始阶段中处于劣势,普及很慢,由于利昂赫特·欧拉(Leonhard Euler)和其他先驱者逐渐阐明其优点,特别是成利斯选定了齿形角为14.5。的标推齿轮,其优越性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,但是取代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摆线齿形而成为占优势的代表性齿形,还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的事,当时由于范成切齿法的研究,才使渐开线齿形在实用中普及,从此才进入第四阶段。 直至今天,锥齿轮、圆柱齿轮、非圆齿轮、齿条、蜗轮蜗杆等,细分到各种不同材料所锻造的齿轮。各种齿轮组合而成的设备,如齿轮减速机、蜗轮减速机、行星减速机等,成为工业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件。 |